知识产权添动力 精准扶贫拔穷根

发布时间: 2017-11-27 17:49:51

穿越全长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,沿着秦岭之巅雾气重重的云柞公路盘旋南下,笔者抵达位于镇安县云盖寺镇的西华村。这里,是陕西省知识产权局“两联一包”精准扶贫工作的对口帮扶村。


一千多年前,这里是西安通往陕南的重镇,商贾云集,人流如织。如今,只有尚存的遗迹还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。而西华村全村1537人中,仍有近三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自从陕西省知识产权局“两联一包”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,这里发生着变化。


产业扶贫,壮大村集体带动贫困户

如何让农产品走出大山,迈向价值链高端?如何将知识产权与精准扶贫有机衔接?这是知识产权工作者始终关注的问题。经过充分调研,省知识产权局派出了办公室主任、驻村第一书记杨恩亮牵头的4人驻村工作队,一场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战役开始打响。


“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治本之策。知识产权能有效提升扶贫产业的水平,推进扶贫产业现代化发展。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大有可为。”今年,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巨拴科在镇安县开展扶贫调研时提出,要发挥知识产权工作优势,引进龙头企业,做大、做强食用菌产业,使其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,带动全村农民脱贫致富。


“产业扶贫,就是要向集体经济要效益。”杨恩亮告诉笔者,省知识产权局累计投入77万元产业帮扶资金,发展村集体经济。没过多久,24个食用菌大棚在小木岭上拔地而起,村里办起了合作社,引进东北食用菌生产企业,创建了高寒食用菌培育创业扶贫孵化基地,吸纳了62名贫困群众参与种植或务工。


“没想到这土生土长的木耳,也成了高端产品。”贫困户郭荣发今年55岁,常年靠外出打工为生。如今,在村里的木耳大棚务工,活儿不重,每天还有100多元进账。


大棚木耳分春、秋、冬三季栽培,今年仅春季栽培的木耳就收了9000公斤,创收20余万元,西华村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。目前,全村共有69户贫困户认领了34.5万袋菌棒,每户认领5000袋,收益扣除成本后全归贫困户所有。西华村食用菌产业带动群众走上了致富路。


精准扶贫,向知识产权要生产力

“精准脱贫,就是向知识产权要生产力。”省知识产权局办公室调研员、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孙振东深有感触地说,贫困户不是缺钱,而是缺技术。“精准脱贫,不光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,更要用科技把他们带动起来,用知识产权把他们武装起来。”


村前屋后,西华村被森林和果木所覆盖,野花点缀其间,蜜蜂成群飞舞。土蜂蜜是西华村的一大特色产品。驻村工作队协调服务机构通过专利检索,找到一件实用新型专利蜂箱,可以生产高品质的蜂巢蜜。


11月5日,在第24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,西华高寒木耳、小木岭板栗蜜等特色农产品首次亮相。驻村工作队将村组干部和村里的种植养殖大户带到农高会现场观摩“取经”。这不仅让村民增长见识、拓宽视野,还扩大了西华村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为知识产权助力脱贫攻坚营造了氛围。


“通过品牌、专利、植物新品种以及地理标志等途径对农产品进行有效保护,农产品一定会身价倍增。”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侯社教认为,将专利产业化项目与扶贫实践对接,是知识产权助力脱贫攻坚的专长和优势所在,必须让知识产权在西华村落地生根,带动村民一起脱贫致富。


在省知识产权局和相关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帮助下,西华村和云盖寺镇政府注册了“香水涯”“云盖寺古镇”等16件商标,镇安秦绿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“胚芽挂面”以及产品外包装等3项专利。此外,驻村工作队还完成了《西华村高寒食用菌(木耳)产业国内专利申请情况》《西华村高寒食用菌(木耳)产业专利信息分析项目报告》,为扶贫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。

关联链接

mqu.cn site.nuo.cn